王瑞武說的話在該鎮王集村得到了驗證。9月27日,老趙莊鎮王集村的田地里,一臺收割機正在收玉米,乍看上去,與其他玉米收割機沒區別,然而,這臺收割機停下來后,一臺三輪車立刻駛了過去,粉碎的秸稈被倒進了拖拉機的車斗。“這是今年我們和潤林牧業公司約定好的,我的15畝青貯玉米全部由潤林牧業公司的人收割,每畝850元,省心省力省錢。”該村村民馮雙池說。
臨清具有悠久的畜牧養殖傳統,2016年,臨清市的養殖規模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。今年,臨清市有規模養殖場360個、畜牧大戶1200個,肉牛存欄量達到2.2萬頭、奶牛1萬頭、羊存欄26.5萬只、豬存欄31萬頭、驢存欄6000頭。畜牧養殖業已成為臨清市農業發展的一大亮點。但是,飼料問題始終是擺在畜牧業發展道路上的制約因素。
一方面秸稈成為麻煩制造者,臨清信息港 www.fuzzzylogics.com早上報道一方面養殖迅猛發展,臨清扎實推進玉米青貯收獲機械化工作,在還沒有了解的朋友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飼料問題成為瓶頸。為破解這一難題,臨清市緊緊依靠科技,在現代農機技術上尋找出路,大力發展玉米機械化青貯,一方面通過訂單作業、技術服務、示范帶動等方式,引導農機合作社和農機戶積極購買青貯機械開展作業,增加作業收入;另一方面加強技術培訓,幫助養殖企業和養殖大戶科學青貯玉米秸稈,降低飼料成本,同時農民通過出售秸稈增加收入。
去年,新華辦事處刁莊村種糧大戶刁建軍把近200畝玉米作為青貯飼料賣給了潤林牧業,在玉米價格低迷的情況下依然賺到了7萬多元。今年,刁建軍把自己種植的500畝玉米全部賣給了潤林牧業,價格雖然比去年低一些,但每畝還是賺到了100多元,總計5萬多元。
經濟是一雙無形的大手,改變了農民的傳統觀念,調動了農民群眾參與青貯的積極性。政府主導這雙有形的大手還要再推一把。為此,臨清市緊緊圍繞“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”這一主線,以農民增收為核心,按照“責任落實到位、政策扶持到位、宣傳引導到位、研發創新到位”的原則,扎實推進玉米青貯收獲機械化工作。
目前,臨清市擁有秸稈撿拾打捆機106臺(套),青貯飼料收獲機15臺(套);糧改飼青貯玉米種植面積達5000多畝,作業合同面積5萬多畝。同時,積極組織養殖企業、養殖大戶、農機專業合作社與農民群眾簽訂玉米機械化青貯協議,落實青貯的時間、機具、收購的價格,確保農民能夠實現增收,給農民吃上定心丸。
臨清市副市長王磊說:“現在,僅潤林牧業每天就要消化60噸、20畝的青貯飼料,依現在的存欄量,臨清今年種植的70萬畝玉米一半做成青貯飼料也能消化掉,農民和養殖公司正式簽訂收購合同的有近6萬畝,沒有簽訂正式合同,但也把玉米作為青貯飼料或把秸稈賣給養殖公司的大概有20多萬畝,隨著臨清養殖業的不斷擴大,農民增收的渠道會更寬,臨清扎實推進玉米青貯收獲機械化工作,的消息引起大家議論,焚燒秸稈注定會成為一個特定時期的歷史名詞。”